2025年10月9日0点,大疆一场覆盖多品类的限时降价正式开启,Osmo Pocket 3全能套装直降900元、Action 4运动相机最高降幅超1100元、Mini 4 Pro无人机降价1478元……这场被官方定义为“双十一常规促销”的价格调整,既引发线上线下的抢购热潮,也让刚入手设备的用户直呼“被背刺”,维权声浪迅速冲上热搜。在“降价清库存”的表层逻辑下,这场风暴实则是大疆在专业对手与跨界巨头双重夹击下,为守住市场份额下的一步险棋。
降价全景:覆盖核心品类,爆款迅速断货
此次降价并非零星产品的促销试水,而是精准覆盖大疆消费级影像的核心赛道,降价幅度与覆盖广度均创下近年之最。从官方旗舰店信息来看,三大品类成为降价主力,且不同版本的优惠力度各有侧重:
手持影像设备:作为云台相机领域的爆款,Osmo Pocket 3标准版从2499元降至1799元,直降700元;包含无线麦克风、拓展杆等配件的全能套装更从3499元跌至2599元,降幅达900元,这也是该机型上市两年后的首次大幅调价。
运动相机:Action 4运动相机的单机版与套装版同步降价,其中含续航模块的全能套装降价1129元,最终售价不足1200元,亲民价格让不少用户直言“拿来当行车记录仪也划算”。
消费级无人机:入门级的Mini 3优选版直降900元,而定位更高的Mini 4 Pro降价幅度达1478元,成为此次降价中力度最大的单品。
促销期限设定为10月9日至14日的短短6天,稀缺性与高优惠迅速点燃市场热情。降价首日,Osmo Pocket 3标准版就在京东、天猫等主流平台售罄断货,线下体验店也出现消费者排队抢购的场景,部分热门套装甚至需提前预约等待补货。
表层动因:清库存为新品铺路,常规操作藏深意
对于此次降价,大疆官方始终以“双十一常规促销”回应,但结合产品生命周期与行业惯例,“清理库存、为新品腾位”的意图十分明显。以降价力度最大的Osmo Pocket 3为例,该机型自2023年底上市以来已销售近2年,全球销量突破千万台,目前正处于生命周期末期。行业内,新品发布前对老款进行价格下探是通行策略,既能避免库存积压占用资金,也能通过低价扩大用户基数,为后续迭代产品培养潜在消费者。
市场消息显示,Osmo Pocket 4预计将于2026年一季度亮相,新款将升级影像传感器与AI追踪算法,此次老款降价可视为新品发布前的“预热铺垫”。类似地,Action 4与Mini 4 Pro也已上市超过12个月,面临竞品的迭代压力,降价清库存成为优化产品结构的必然选择。从这个角度看,此次调价有一半是遵循行业规律的“常规操作”。
深层博弈:双重竞争夹击,构筑价格护城河
但远超常规的降价幅度(多数产品降幅达30%左右),暴露了大疆应对市场竞争的焦虑。数据显示,大疆全球智能影像设备市场份额已从2023年的19.1%下滑至2024年的13.2%,而分流份额的不仅有专业赛道的对手,还有跨界入局的手机巨头。
在专业领域,影石创新的崛起构成直接威胁。同期内,影石全球市场份额从28.4%升至35.6%,其全景相机与运动相机产品持续挤压大疆市场空间。为反击,大疆于2025年7月推出Osmo360全景相机,以比影石X5低800元的定价冲击市场,此次又将该产品降至2585元,进一步强化价格优势。更严峻的挑战来自跨界玩家:OPPO已启动手持智能影像设备项目,vivo首款云台相机也完成开模,预计2026年上市。这些手机厂商手握供应链成本优势、线下渠道资源,更可能通过“影像设备-手机生态”无缝联动重构用户习惯,对大疆形成根本性冲击。
在此背景下,大疆的降价策略更具“防御性”——通过大幅降价构筑“价格护城河”。对刚入局的手机厂商而言,新品定价若高于大疆老款,难以获得用户认可;若跟进降价,未摊薄的研发成本可能导致亏损。这种策略能有效拖慢对手的市场渗透速度,为Osmo Pocket 4等新品争取缓冲期,同时依靠低价扩大用户基数,通过生态黏性留住消费者。
舆论风波:用户维权与渠道矛盾凸显
这场降价风暴也让大疆陷入信任危机。国庆假期刚购买设备的用户发现,短短几天内产品价格暴跌近千元,社交媒体上“大冤种”的自嘲与维权诉求刷屏,部分用户甚至组建维权群要求“退差价”。更引发争议的是线上线下的售后政策差异:线上渠道用户可借助7天或30天无理由退货政策挽回损失,但线下门店普遍无价格保护,超过退货期的消费者维权无门。
对此,大疆客服仅解释“不同渠道销售模式不同,需联系原门店处理”,未发布统一的补偿方案,碎片化回应未能平息不满。有消费者质疑,大疆此前未充分预告降价信息,且促销周期过短,有“套路销售”之嫌。此次风波不仅损害用户信任,还可能扰乱线下渠道价格体系——授权店与山姆等商超的库存产品面临“原价进、低价卖”的压力,长期或影响渠道积极性。
未来挑战:平衡份额与品牌,持久战才刚开始
对大疆而言,降价是短期见效的“止痛药”,却未必是解决增长困境的“良方”。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,大疆录得3100万美元净亏损,毛利率跌至-12%,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增速放缓让其不得不寻找新增长曲线。此前推出的扫地机器人ROMO系列因定价过高反响平平,跨界尝试暂未成功,回归核心品类“以价换量”成为无奈选择。
但长期来看,大幅降价潜藏多重风险:作为高端影像设备的代表,频繁降价可能削弱品牌溢价能力;用户信任受损需长期投入修复;价格战也可能压缩研发投入空间,影响技术迭代速度。如何在“保份额”与“护品牌”之间找到平衡,成为大疆的核心挑战。
目前,降价促销已进入尾声,抢购热潮背后的库存清理效果尚待评估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这场降价不是简单的促销,而是消费级影像市场格局生变的信号。随着影石创新的持续发力与手机厂商的陆续入局,行业竞争将更趋激烈,大疆的降价或许只是持久战的开始。对消费者而言,市场竞争带来了更低的入手门槛,但如何避免“刚买就降价”的尴尬,仍需厂商在促销透明度与售后保障上多下功夫。